防血栓 改善末梢循環是關鍵
读新闻
老年人容易發生末梢血循障礙,長期恐誘發中風,固定用同一台機器定期量血壓,記錄數據可供醫師用藥調整參考;示意圖。(圖/123RF) ●老年人常見發生血液循環障礙,尤其大腦的小血管循環出了問題後,小血管長期處於不通暢狀態下,很可能導致加速老化、腦部萎縮、失智症,甚至腦中風的發生。因此,如何改善血液循環、做好日常保健,降低腦中風的風險,更是關鍵。 台灣台中青薈生活診所醫師蔡維平表示,血液循環長期發生障礙,導致血管血栓的機率也提高,若以一條水管來比喻,用久了自然會藏汙納垢,同理一條血管用了4、50年以上,也可能形成血栓。而微血管較為細小,所以愈末梢的血管產生阻塞的機率就比大血管要高,尤其老年人更容易發生末梢血液循環障礙。 腦部多細小血管 塞住機率高 蔡維平進一步說明,腦部大部分都是微細循環,每一條主幹連結分布密密麻麻的細小血管,且神經細胞的耗能很高、對氧氣的需求量很大,加上腦部也是全身器官中細小血管分布密度最高的器官,發生障礙的機會相對高,塞住形成血栓機率也變高。 一般造成中風的原因是慢性缺氧,經由慢性缺氧的因子誘發形成血栓,血栓是血液中的游離黏稠物,會附著於血管壁形成所謂的「壁垢」,這也是造成糖尿病、高血壓和高血脂的致病因子。一旦產生游離血栓,會逐漸附在血管管壁上,導致粥狀硬化,隨年紀愈大附著的壁垢會愈來愈厚,累積達一定程度,會先從小血管塞住,所以小血管、末梢循環障礙,通常會發生在大血管阻塞之前。 蔡維平解釋,腦部對氧氣的需求量非常高,腦神經細胞只要五分鐘缺氧就會壞死,若腦部的末梢循環輕微阻塞,血流開始不足,供給的養分會變少,年紀愈大血流就會變慢。初期出現末梢循環障礙時,神經細胞的功能或活動會逐漸變慢,可能智商差一點點、有點健忘、睡眠差、手麻腳麻等情況。 腦中風10風險因子 7項可掌控 蔡維平指出,當大血管阻塞就可能引起腦中風,針對爆血管的出血性腦中風,當務之急是控制患者腦壓和血壓,減少腦細胞損傷擴大;而梗塞性腦中風,在發作後三至四小時黃金時間內可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,或最遲必須在八小時內緊急用導管將動脈血管打通,灌流重建,將可大幅降低大腦損傷,減少腦功能的喪失。值得注意的是,末梢循環障礙導致梗塞型中風的機率相對較高。 此外,蔡維平歸納腦中風十大高風險因子,包括:糖尿病、高血壓、高血脂(高膽固醇)、抽菸、喝酒、肥胖、運動不足,以及年齡大、曾經中風過、或是有中風和心房顫動的家族史;其中,後三項無法掌控,但前七項因子是可以控制的。 銀杏類產品 有益微血管通透 台中神農藥局藥師邱順聰表示,常遇到民眾前來藥物保健諮詢,包括血壓高,及冬天末梢血液循環不好、手腳容易冰冷麻木、身體比較僵硬、常會頭暈頭痛等情況。而目前市面上常見打通血路的保健品和藥品,如紅麴、魚油等有助降血脂,銀杏類產品含有類黃酮成分,能改善血流及有益微血管通透。 蔡維平提醒,在家固定用同一台機器定期量測血壓很重要,將數據記錄下來,可供醫師用藥調整參考。此外,控制體重、少菸酒、適度運動讓血管保持彈性,睡眠充足維持自律神經和神經系統正常運作。 邱順聰則建議,維持生活作息正常,也可額外補充維他命B群,控制三高,降低中風危險因子。本文由NOW健康提供 https://healthmedia.com.tw/ |
原文网址: h t t p : / / w w w . u d n b k k . c o m / a r t i c l e - 3 6 2 9 6 0 - 1 . h t m 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