慢性病患 中藥、簡易穴位自療護腎

慢性病患 中藥、簡易穴位自療護腎

读新闻

●全球人口高齡化,慢性病愈來愈多,且患者年齡愈高病也愈多、藥愈吃愈多,擔心腎臟「吃壞掉」。奇美醫院中醫部部長許堯欽舉多重慢性病患者案例,說明只要正確診斷、中藥不但不傷害腎臟,研究顯示中藥更能夠保護腎臟,大幅降低惡化到必須洗腎程度。
68歲施姓患者有冠心病、腎功能損傷、高血壓、糖尿病、高脂血症及攝護腺肥大等多種慢性病,因梗塞性腦中風左側手足無力,更長期心律不整。而降壓等藥物不曾中斷、是急性腎損傷高危險族群。加上短短四個月兩次手術,氣血虧虛,又連續用消炎止痛藥物,腎功能極速惡化,進入慢性第三期。
施姓患者先因「經常性心跳停止時間過長」裝置人工節律器。然而心律不整仍然每天頻繁發作,並伴隨胸悶、頭暈、疲倦無力,嚴重影響生活品質,西醫藥沒辦法改善、從高雄北上台南找許堯欽診療。
許堯欽指出,患者診斷為心腎氣陰兩虛,合併肝鬱有火便祕,處方天王補心丹合大柴胡湯加減。兩周後心律不整自每天發作5至6次減少到1至2次,每次時間也從10幾分鐘縮短到1至5分鐘。連續服藥1個月後,心律不整已再發作。
隨後患者因人工髖關節置換、左側腹股溝疝氣修補接連2次手術,術後發現腎功能「階梯式下降」。以清心蓮子飲、六味地黃丸加減方持續服用半年。期間心律不整未再發作,腎功能也逐漸回升。再依整體病況處方改成補中益氣湯、生脈散與八味地黃丸合方,持續服用半年,腎功能繼續明顯回升。
許堯欽表示,中醫的辨證論治,在本質上就是有多器官共同調理的特性,不像西醫科別多又細,各科治療方式不同開的處方藥物也不一樣。
這個案例看到了中醫藥治療,兼顧了心臟、腎臟、自律神經與血脂肪代謝的優勢,經中醫整體調理,不僅成功控制了施先生的心律不整,更在1年內幫助他改善了腎功能損傷,重拾健康生活。
許堯欽表示,重大手術後人體元氣受損,尤其年老者本就氣血不足,中醫整體性調理不僅可提升人體整體氣血循環,更能讓原本受損的器官順利修復。
許堯欽建議,年長心臟與腎病患,應注意飲食與飲水均衡,避免過鹹、過油食物及熬夜過勞,並適當日曬與運動、出汗。除保持良好生活習慣。
可運用簡易穴位自療:1:按摩養心安神,每天按摩「內關穴」與「勞宮穴」。2:熱敷補氣強腎,每天溫熱敷下腹「氣海穴」與「關元穴」和後背的「腎俞穴」與「命門穴」,都有助保護腎臟健康。(周宗禎)

原文网址: h t t p : / / w w w . u d n b k k . c o m / a r t i c l e - 3 6 3 9 9 4 - 1 . h t m 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