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社論》英法選舉結果 對美國的教訓啟示
读新闻
法國國民議會選舉,第一輪大勝的國家陣線,是極端右翼,全歐震驚,但第二輪卻在左翼聯盟與中間派的聯手夾擊下,淪為第三,但沒有政黨可以單獨過半,法國總統馬克宏又不願意任命最大黨左派聯盟為總理,現在政局卻陷入混亂。 歐洲的政治變化,雖然有其內部脈動與邏輯,但是與跨大西洋的美國政局,卻有某種呼應關係,常常驚人的雷同。 早在80年代,雷根與柴契爾在位重疊多年,兩人惺惺相惜,都是「偉大的保守主義者」;英國工黨的布萊爾與美國民主黨的柯林頓,也都服膺「新中間路線」的意識形態;最令人乍舌的則是2016年英國脫歐,接著是美國川普在年底當選,被認為是世界民粹政治的兩隻黑天鵝,震撼至今仍然未消退。 如果今年年底川普重返執政,這將鼓勵法國國家聯盟的雷朋再接再厲,於2027年參選總統,這次的機會比過去都要大得多。 面對11月的總統大選,美國應該從歐洲這兩場選舉中,汲取怎樣的教訓?首先,法國的中間偏右與左派聯合,在200個選區的第二輪選舉中,採取棄保策略,形成「共和陣線」,硬生生地把第一輪選舉第一位的極右派國家陣線,席次擠成第三,防止其執政,避免了國家重大危機。 這在美國不可能;現在川普所帶領的MAGA群眾,已經有效的控制住共和黨,共和黨內已不可能出現願意與民主黨合作的分裂派系,有人期待看到,極端政黨的轉向,譬如國家陣線為了爭取選票,路線已經轉為溫和,甚至願意支持烏克蘭,可是川普與MAGA群眾,反而是帶領著共和黨轉向極端,逼烏克蘭要接受屈辱的停戰條件。 其次,選舉本來是去極端化的機制,每個政黨都會走中間溫和路線,以尋求最多數選民的支持;在黨魁科賓帶領下的英國工黨,原本意識形態是反猶的,其路線過於激進,不能被選民所接受,幾次大選都輸給保守黨,新黨魁施凱爾上台後,採取偏向布萊爾的新工黨路線,向選民傳遞的資訊是,工黨政府將帶來令人安心的變革,把科賓與其徒眾驅逐出黨,施凱爾當選後,承諾要重建英國,「要替那些沒有投給我們的人服務」,這才是團結全國的正確方式。 第三個教訓是,在這個經濟萎縮、通膨肆虐的時代,反建制、要求改變是個很強的訴求呼籲,無論是英國首相蘇納克或法國總統馬克宏都遭受到衝擊,最近的印度莫迪與南非國大黨政府,也莫不如此,執政的拜登政府需引以為戒。 但是選舉是在比哪一邊更不得人心,這個教訓另一面即是,在英國,與其說是工黨的勝利,不如說是保守黨的大敗,而在法國,則是大家合作把極右派給幹掉,拜登的執政也許不見得這麼受歡迎,卻要看是否大家更擔心川普上台。 最後,美國2020選後混亂的例子,告訴我們,選舉最忌輸不起,英國的民主傳統最為人所稱道,首相蘇納克不僅立即宣布辭職,還對選民表示「我已經聽見你們的憤怒與失望」。 可是在半總統制的法國,總統馬克宏卻拒絕承認失敗,被迫與左派「共治」,他現在似乎想運用他自己的總統權力,遲遲不指派國會最大黨來組閣,並且不接受現任總理的辭呈,這就會讓法國政局混亂持續下去,有人猜測可能會長達數月。 這正是川普這次參選,大家所最憂心的,不是擔心他會選贏,而是擔心他選輸後,死不認輸,在4年前,他已經鼓勵共和黨在各地興訟,挑戰選舉結果,後又在清點選舉人團時,嗾使民眾包圍國會,企圖施壓更改結果。 法國與英國的選舉,雖然對美國有局部的影響,但是絕不像美國有全世界的影響力,今年最重要的選舉會落在11月初,這是沒有人會質疑的。 |
原文网址: h t t p : / / w w w . u d n b k k . c o m / a r t i c l e - 3 6 5 0 0 4 - 1 . h t m 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