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塑膠公約將出爐 台限塑面臨跳票
读新闻
【記者邱怡瑄、李柏澔、許俊偉╱台北報導】聯合國環境署(UNEP)在2021年發布全球環境展望報告,點出地球深陷極端氣候、生物多樣性喪失以及環境汙染等「三重行星危機」(triple planetary crisis)。其中,聯合國統計,全球平均年產4億噸塑膠;自1950年代至今,地球已累積逾70億噸塑膠垃圾,多數被焚燒、掩埋,或被隨意丟棄造成環境汙染。 近期,關注三大危機的國際峰會接力登場。繼10月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大會(COP16)、11月的聯合國氣候峰會(COP29)後,「全球塑膠公約」也將在11月25日起於南韓釜山最終談判(INC-5),盼能誕生一部具法律約束力、且涵蓋塑膠全生命周期的國際條約。 台灣自2002年開始推動限塑政策,陸續針對特定場所的塑膠袋、塑膠免洗餐具和塑膠吸管等進行管制。環境部還喊出2025年全面限用、2030年全面禁用的政策目標。 但在國際間積極議定「全球塑膠公約」之際,台灣減塑行動卻遭外界認為牛步。環團指出,台灣限塑政策20多年來看似按部就班,雖可見部分成效,但一次性塑膠品產量不減反增,明年全面限塑恐注定跳票,遑論2030年可達全面禁用。 經濟部統計,台灣塑膠袋、塑膠容器與塑膠餐具等產量呈現增加趨勢。以塑膠袋為例,2002年生產量約22萬公噸,但2023年已高達29.2萬公噸。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認為,2025年全面限塑期程將到,但目前塑膠袋管制對象仍只限14類場所,未包含使用量最大的傳統市場和夜市,環境部雖在這兩場所試辦減塑,其中塑膠袋用量最大的水果攤商卻被排除;且目前吸管、免洗餐具、塑膠杯、塑膠袋等都是從末端減量,未包含原生塑膠料減產,塑膠垃圾和焚化量不斷增加,明年全面限用目標跳票恐是預料之中。 環團指出,台灣一次性塑膠品產量不減反增,明年全面限塑恐注定跳票。圖為塑膠回收廠。 記者陳靖宜/攝影 |
原文网址: h t t p : / / w w w . u d n b k k . c o m / a r t i c l e - 3 7 0 8 8 8 - 1 . h t m 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