抗生素勿亂停用免釀抗藥性

抗生素勿亂停用免釀抗藥性

读新闻

抗生素勿亂停用免釀抗藥性

醫師提醒,抗生素不是消炎藥,過度使用抗生素所造成的副作用比想像中大,尤其是對腸道的傷害;示意圖。 (圖/123RF)

●全球面臨超級細菌威脅,台灣三軍總醫院臨床藥學部藥師傅鬱螢指出,抗生素不等於消炎藥,只有細菌性的發炎,或懷疑是細菌感染時,才須要使用抗生素;感染管制中心主任邱俊翔指出,具抗藥性的細菌可見於各年齡層民眾、門診,因此不主動服用抗生素、勿隨便停藥或減少劑量,都是幫助預防抗藥性問題的好習慣。
邱俊翔表示,世界衛生組織(WHO)2019年已將抗藥性列為全球性的醫療緊急危機,臨床上過去也以為,抗藥性問題多見於醫療院所加護病房的病人身上,由於疾病而過度使用抗生素產生,後來發現並非全然如此,具抗藥性的細菌也可能因畜牧業、農業所使用的抗生素而產生並存活在環境中,一旦人類在受傷時,就很容易遭受感染、危及生命。
他提到,抗藥性問題影響範圍廣,且不侷限於過往認知的長輩、重症族群,在各年齡層、門診都可見到,顯示整個醫療體係都面臨抗藥性的挑戰,在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中,除了金黃色葡萄球菌(Staphylococcus aureus),其他具抗藥性細菌比率較10年前持續攀升,比率最高增加至3倍。
邱俊翔指出,研究估計,每年有495萬人遭具抗藥性細菌感染而死亡,到了2025年,將影響全球2至3.5%的GDP,而在2035年前全球平均壽命縮短1.8年,且2050年每3秒更有1人死於抗藥性細菌感染,因此「對抗抗藥性,你我有責」。
傅鬱螢指出,抗生素常用於拔牙手術、感染性肺炎、泌尿道發炎、婦科疾病,但民眾常以為抗生素是消炎藥,其實只有細菌性的發炎,或懷疑是細菌感染時,才須要使用抗生素,因此病毒引發的新冠肺炎、流感等疾病,需要服用的是抗病毒藥物,而抗生素也不適用於黴菌引起的香港腳。
不過具抗藥性細菌其實也存在於人體內,傅鬱螢強調,時刻警惕「四不一要」守則,包括不主動要求抗生素、不隨便自己買抗生素吃、不吃別人或給別人吃抗生素、不要隨便停藥、要遵照醫囑使用抗生素。
邱俊翔也表示,常有民眾在感冒就醫時主動要求以抗生素治療,或到藥局主動選購藥物服用,「如果醫師臨床上判斷有細菌感染的可能,就能服用抗生素,但民眾的感冒普遍是單純的病毒感染,就不需要抗生素,若不當使用後可在口、鼻、腸道、皮膚等器官,篩選出具抗藥性的細菌,而當人體少了不具抗藥性的細菌與其競爭,身上就會只帶有具抗藥性的共生菌。
他提醒,民眾若被醫師囑咐服藥一周,若在此期間內因症狀改善而擅自停藥,或害怕副作用而擅自減少劑量,原本還未被抗生素清除的細菌就會具抗藥性,增生後則再度導致宿主生病,原先的藥物也隨之無效,進一步導致可用於治療的藥物減少,或影響身體既有的細菌,並傳播給他人。
邱俊翔強調,民眾就診時應確認自己所使用的藥物與準則,拋出「診間三問」,包括「有沒有」、「吃多久」、「小心什麼」,也就是確認藥物是否有抗生素、若有則應服用幾天與該注意何事,幫助預防具抗藥性細菌在體內產生。 (林則澄)

原文网址: h t t p : / / w w w . u d n b k k . c o m / a r t i c l e - 3 7 0 9 6 4 - 1 . h t m 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