緬甸地震為何震到曼谷?解析軟土放大效應

緬甸地震為何震到曼谷?解析軟土放大效應


【看見泰國 Vision Thai】上週五(28日)發生在緬甸的7.7級強震連遠在千里之外的泰國首都曼谷也感受到明顯震動,甚至震塌審計大樓?這次強震不僅引發人們對地震成因的關注,也讓專家探討為何震波能傳遞如此遙遠的距離。(延伸看:曼谷地震相關報導

根據BBC報導,緬甸位處全球地質活動最活躍的區域之一,該國地處四個主要構造板塊的交匯處——歐亞板塊(Eurasian plate)、印度板塊(Indian plate)、巽他板塊(Sunda plate)和緬甸微板塊(Burma microplate),這種獨特的地質位置使緬甸成為高地震風險區域。

倫敦帝國學院(Imperial College London)構造學教師蕾貝卡·貝爾(Rebecca Bell)博士解釋:「喜馬拉雅山脈是由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形成的,而2004年的印度洋海嘯則是由印度板塊滑入緬甸微板塊下方所導致。」為了容納這些錯綜複雜的板塊運動,岩石中形成了斷層——岩石中的裂縫,這些裂縫允許構造板塊能夠側向「滑動」。

這次地震的關鍵在於緬甸境內一條主要斷層,稱為實皆斷層(Sagaing fault)。這條斷層自北向南貫穿緬甸,長度超過1,200公里(746英里),幾乎延伸到泰國。

地震學專家指出,初步數據顯示,引發週五7.7級地震的運動是一種「走向滑移」(strike-slip),即兩個區塊沿著垂直或近乎垂直的斷層面水平相互滑動。這與實皆斷層的典型運動方式一致。當板塊相互移動時,它們可能會暫時卡住,摩擦力不斷累積,直到突然釋放,地殼發生移動,造成地震,就像拉緊的橡皮筋突然斷裂,釋放出巨大的能量。

此次地震有三個特點使其影響範圍特別廣泛,首先,這是一次淺層地震。地震可能發生在地表下700公里(435英里)的深度,但這次地震距離地表僅10公里,屬於極淺層地震。淺層地震通常會造成更大的地表震動,因為震波傳遞到地表的距離較短,能量衰減較少。

其次,地震規模極大。7.7級地震在矩震級上屬於巨大地震,據美國地質調查局(US Geological Survey)表示,它釋放的能量比投擲在廣島的原子彈還多。貝爾博士指出:「在過去一個世紀中,該地區已發生六次7級或更高震級的地震。」

第三,實皆斷層的筆直特性允許地震能量沿著斷層方向高效傳遞。「斷層的筆直特性意味著地震可以在大範圍區域破裂——斷層滑動的區域越大,地震規模就越大,」貝爾博士解釋道。這種筆直的斷層特性也意味著大量能量可以沿其長度向南傳遞超過1,200公里,幾乎到達泰國。

因此,儘管曼谷距離震央超過1,000公里(621英里),但仍感受到明顯震動,甚至造成建築損毀。這主要歸因於地震波的傳遞特性以及曼谷的地質條件。

地震波可以透過地球內部傳遞很長距離。震波的傳播速度和衰減程度取決於它們所通過的介質。在堅硬的岩石中,震波傳播較快且衰減較少;而在柔軟的沉積物中,震波雖然傳播較慢,但可能被放大。

曼谷正好建立在鬆軟的沉積土壤上,這種地質條件對地震波有「放大效應」。泰國結構工程師協會主席阿蒙·皮馬馬斯(Amorn Pimarnmas)教授解釋:「曼谷的鬆軟土壤可以將地面運動放大三到四倍。」這就像在鼓面上灑沙子,當鼓振動時,沙子會形成更大幅度的波紋。同樣,當地震波通過曼谷的鬆軟土壤時,震動被放大,導致城市內感受到比預期更強的震感。

除了放大地震波外,鬆軟土壤還有另一個危險特性:液化作用。劍橋大學(University of Cambridge)建築工程教授艾米莉·蘇(Emily So)博士解釋,當土壤含水量高時,強烈震動會導致沉積物喪失強度,表現得像液體一樣。

「這增加了山體滑坡和建築倒塌的風險,因為地面無法再支撐它們,」蘇博士說。曼谷大部分地區都位於低窪地帶,地下水位高,這增加了液化風險。

蘇博士警告,強震後總是有餘震風險。「餘震是地震後的震動,可能是由於能量突然轉移到附近岩石中而引起的,」她解釋道。「大多數時候,餘震比主震小,且隨著時間推移,大小和頻率往往會減少。」

然而,即使是較小的餘震也可能對已經受損的建築物造成進一步損害。這就是為什麼地震後,專家建議避免進入明顯受損的建築物,直到專業人士確認其安全。

曼谷市長查察(Chadchart Sittipunt)在地震後警告市民,雖然情況大致在掌握之中,但可能會有餘震。他建議居民保持警惕,並遵循官方的安全指導。

雖然科學家無法準確預測地震何時發生,但他們可以識別高風險區域,並提供風險評估。緬甸位於「環太平洋火環帶」附近,一個以頻繁地震和火山活動而聞名的區域。

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,更多人口集中在易受地震影響的地區,增強建築抗震能力和提高公眾防災意識變得尤為重要。即使是像泰國這樣不常發生地震的國家,也應該考慮將抗震設計納入建築標準,尤其是在鬆軟土壤地區。

此次地震作為示警,地震的影響範圍可能遠超預期,即使遠離震央的地區也應做好防震準備。

核稿:陳韋如

原文网址: h t t p s : / / v i s i o n t h a i . n e t / a r t i c l e / m y a n m a r - e a r t h q u a k e - w h y - b a n g k o k - e f f e c t s 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