聽損少社交 長者恐易失智 感覺神經性聽損「慢慢講」長輩可聽懂 ...

聽損少社交 長者恐易失智 感覺神經性聽損「慢慢講」長輩可聽懂 ...

读新闻

聽損少社交 長者恐易失智 感覺神經性聽損「慢慢講」長輩可聽懂

長者聽力損失,造成社交減少,容易增加「失智」的風險。(圖/123RF)

●聽力好壞關乎人際社交品質,對長者來說,社交減少可能「失智」風險隨之升高。台灣北市聯醫副總院長、耳鼻喉科醫師王懋哲表示,年長者聽損主要有「感覺神經性」、「傳導性」兩種,各自有不同發生原因與治療方式。許多聽力損失,都是年輕時用耳習慣不佳導致,與作息、噪音暴露息息相關。
聽力損失不僅影響學習,也增加社交與職場工作的困難度,同時會帶來不小的健康風險。國際醫學期刊「刺胳針」研究顯示,影響失智成因中,聽損占8.2%,排名第一。
感覺神經性聽損 難改善
王懋哲表示,年長者大多數聽損屬於「感覺神經性」,因為老化、噪音傷害或是耳毒性藥物等因素導致,無法透過手術改善;少數則是「傳導性」聽損,包括慢性中耳炎、珍珠瘤、耳硬化症等,身邊人通常只要放大音量就可以聽清楚,可以透過手術治療。
王懋哲指出,感覺神經性聽損大多屬於年紀因素,而非耳朵退化,主要是「大腦辨識度退化」,由於語言辨識度也變差,常常是「聽得到、聽不懂」,也就是講話的聲音聽得到,但無法理解別人的語言,因此許多長者與家人聚餐不會參與聊天話題,因為「聽不懂就懶得聽」,社交逐漸減少、不出門、不聚餐,大腦刺激減少,失智風險就增加。
「感覺神經性聽損,親友吼再大聲都沒有用。」王懋哲說,許多個案因為聽不到,被家人帶來到門診,家人跟患者講話都又快又大聲,有位80歲的阿伯來到門診,問診時聽得一清二楚,讓一旁的太太、兒子相當困惑,因為重點應該是「慢慢講」,一個字、一個字分開來說,阿伯就統統聽懂了。
逾60分貝空間 盡量少去
王懋哲表示,聽力損失常難以自覺,且受到許多因素影響,最主要是先天的遺傳基因導致,但後天也得注意,不僅作息要正常,更要減少暴露在環境噪音60分貝以上的空間,一般人說話聲音約在40、50分貝左右,因此比談話聲音更大的環境就盡量少待;許多人在嘈雜的環境會戴耳機聽音樂,避免噪音干擾,但要蓋過噪音就得開更大聲的音樂,建議最好別這樣做。
注意用藥 避免傷害聽力
若本身有聽損的遺傳因子,更要注意用藥安全。王懋哲說,部分藥物具有耳毒性,因此帶因民眾應與醫師討論用藥,避開相關藥物傷害到聽力;高血壓、高血脂、高血糖對血管的危害,同樣會威脅到內耳中的血管,損及聽力,因此要控制好三高等慢性病。
聽力師蔡鋕鑫建議,對於某些聽力損失風險較高的族群聽力檢測特別重要,例如50歲以上的成年人、長時間處於高分貝環境的工作或聽音樂者、或曾有耳疾或耳朵感染者。
聽力損失和退化是不可逆的,因此助聽器的介入時機對聽損者相當重要,蔡鋕鑫指出,聽力損失一般在30至40分貝左右時,便會逐漸影響到日常溝通與生活品質,此時便應考慮使用助聽器。(鄒尚謙)

原文网址: h t t p : / / w w w . u d n b k k . c o m / a r t i c l e - 3 5 8 9 4 9 - 1 . h t m l